“Ghost” Philosophy Class

「眾生必死,死必歸土,此之謂鬼。」--《禮記•祭義》

這個世界上有沒有鬼?
在當代,「鬼」更多時候被精神醫學研判為人因恐懼和空虛而產生的幻想。即是說,各種宗教和任何類型的鬼都是你和我集體創作的成果。如是,不但「鬼」在創作的層次上正在與美感匯通,同時亦可以與李歐塔(Lyotard)的「崇高」理論結合。不管怎樣,它都滿足了我們如今對知識本質的界定和追求。

在後現代的語境,鬼是因循著社會型態而產生的隱喻,一組由「權力/知識」建構的現象。如是,所有「鬼」的書寫,皆服務於文化世界的話語。例如,為什麼東晉《搜神記》裡宋定伯所捉的一只開心鬼,到今天卻成為《Conjuring》中的邪惡修女Valak?根據上述觀點,原來就是不同時代之知識操作,虛構了新時代的鬼符號。

不過,這種後現代式的「鬼」的想像,恐怕過於天真。
這種想像是源自於一種典型的人文沙文主義觀點。它擱置了「鬼」的客觀性,而其背後是人文和形而上世界的對峙和張力。容或,這與勞思光在《新編中國哲學史》中宣告新儒家道德形上學「自然主義的謬誤」,是同一類型的心理預設。簡單地說,人文的價值基礎是「人文世界」,你不應該(應然)從非人文的界域尋求──即使,這可能是套套邏輯(tautology)的推論。

即使,「鬼」可能沒有資格成為任何事物的存有論基礎。
本課程第一個要追問的是:鬼,真的只是一種修辭而已?還是一種物自身?

如果鬼是一種修辭,那麼它可能會讓你寫出一個魔幻寫實的作品,然後得到一座文學獎。然而,如果鬼是一個物自身,則你面對的不是一本書,或一個動人的形容詞……而是一個可以讓你失去自我,最後從18樓跳下來的東西了。

即,本課程要探討的不只是文學的鬼,還揭示著一些物自身的「鬼」可能產生的哲學問題。

所以,這是一個具有實驗性的課程。

課程綱要

第一課 導論
第二課 鬼的形態之現象學分析
第三課 論鬼的命名——靈體與形式(一)
第四課 論鬼的命名——靈體與形式(二)
第五課 論陰陽眼之哲學問題
第六課 論靈體俯身之主體性問題(一)
第七課 論靈體俯身之主體性問題(二)
第八課 論鬼的本質之形上學探討

參考書目:

<閱微草堂筆記>紀昀
<子不語>袁枚
<聊齋誌異>蒲松齡
六朝志怪小說選
<明鬼>墨子
<新編中國哲學史>勞思光
<通靈者之夢>康德
<天堂與地獄> 史威登堡 Emanuel Swedenborg

Lecturer

卡夕
80後,台灣中興大學中文系學士,台灣中央大學哲學碩士。

Date
13 August – 01 October 2019

Time
8.00pm-10:30pm

Venue
Lostgens’ Contemporary Art Spa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