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Art II ” Philosophy Class

課程大綱:

如果說我們的當代生活,很大程度上是由Instagram和Facebook這些存在形式所決定的,則從哲學上來看,這同時也意味著人類的主體論,開始進入一個由「感覺」所構成的階段。

如是,可能我們就得承認,當代的美學典範便未必是<大衛>、<馬克白>、<浮士德>、<命運交響曲>這些史詩巨著,而可能是PITU、中國好聲音、Youtube、Candy Crush、Snapchat這些感官元素……甚至,POKEMON?後現代,便是由上述形式的點、線、面、顏色所組成的社會。而本課程要追問的是,它們,到底是如何具備了美學之意義?即,終極而言,它是在問著,我們應不應該把POKEMON放進藝術史?或說白一些,我們可不可以在藝術作品裡,抓到POKEMON?

這個現象,最終一定會把它推到一個人類追求了幾千年的哲學問題:甚麼是美?進而,我們又是為何、如何從一個「崇拜理性」的現代開始過渡到「崇拜感覺」的後現代?這些都是本課程將會討論的問題。

如果說在西方的美學過程中,浪漫主義很早就開始學會了這種感覺崇拜的儀式,那麼,我們喜愛的海德格、存在主義、後現代主義,當然也是浪漫主義的直接遺產了。

課程內容:

藝術作品的本源-蒙德里安-虛無主義-毒品-謊言-羊人為美─浪漫主義-周星馳-死亡美學-庖丁解牛─神─行為美學-身體─美的濫用-隱喻-突現美學-醜-藝術形上學-Girl Generation-象徵-藝術的終結-文以載道-想像力-愉悅-幻覺-康斯坦汀-蔡元培-化妝─詩無邪-強力意志-克羅奇-遊戲-席勒-康德-判斷力批判-無功利性-羅丹-Kazuo Ono-詩意地棲居-距離說-移情說─直覺-詩言志-為藝術而藝術-不確定性-能量美學-作者已死-現代性-羅蘭巴特-讀者再創造-突現美學。

Lecturer

卡夕

80後,台灣中興大學中文系學士,台灣中央大學哲學碩士。在台灣中央大學大學擔任了兩年半哲學通識課助教,接著在尊孔獨中、韓新學院擔任哲學、音樂、歷史、華文、藝術史等課程的講師。偶爾參與教育、音樂、影視編劇、藝術、哲學等社會活動,經常在媒體發表劇評、影評、書評、政治等類型的文化評論,研究範疇為藝術哲學、宗教哲學、後現代主義等等。現為<獨立新聞在線>(已停刊)與<東方日報>專欄作家。

Date
04 October- 20 December 2016

Time
8.00pm-10:00pm

Venue
Lostgens’ Contemporary Art Space